图片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每到一个地方,总是要去当地的博物馆看看。
前两年出差去南京,特地抽空去了一趟南博,奔着网红小粉炉去的。
可惜功课没做好,进馆了才知,小粉炉也出差去了。
但不算白来,金蝉玉叶、竹林七贤砖画,都一一打了个照面。
离馆时,带了一只小粉炉的摆件回去。
见不到乾隆皇帝的少女心,就带个平替走吧。
还有一次去洛阳博物馆,那双人牵手女俑前面,排了近十米的长队,都是闺蜜来合影的。
其实,比起走马观花地看,更希望能驻足于文物前细细观赏,只可惜现场条件不允许。
但文物受欢迎、能走进大众视野,是好事。
图片
读史使人明智,博物馆是史书,文物便是文字。
联通着古与今,恰好是文字与文物的共通之处。
幸而历史不断,代代相传,如今的我们,才有机会通过它们,窥见千年前的生活。
曾经梳理茶叶历史时,也生出过这样的想法。
茶叶的起源,说法不一,但“神农说”最主流,认为茶叶是在神农尝百草时,尝出了野生茶叶的药用价值。
后续的发展脉络还是比较清晰的。
从魏晋南北朝,人们开始学着喝茶,到唐宋时期茶文化的鼎盛,再到如今的成熟发展。
饮茶的习惯融入生活,绵绵不绝,代代精进。
显然,喝茶这件事,也联通着古今。
图片
《2》
有茶友来问,清代流传到现在的茶,能喝吗?
茶友说,自己总能在网上看到很多百年老茶拍卖的视频和文章。
惊叹于极高的拍卖价时,又不能理解。
这些茶客将茶叶拍卖回去,真的会喝吗?
市面上,的确存在着百年普洱老茶的拍卖交易。
但花大价钱把老茶拍卖回去的藏家,都会把这些茶,像祖宗一样供起来,基本不会有人喝。
只因老茶是不可再生资源,个个都是“绝版”,它们的收藏价值,远大于品饮价值。
村姑陈自己手上的几饼老白茶,虽然年份没那么夸张,但也都是再难复刻的好茶。
喝一饼少一饼,根本舍不得喝。
偶尔喝个一两泡,也是从头喝到尾,不喝上十几冲绝不善罢甘休。
图片
盖碗泡完了,还要再丢进煮茶壶里煮一煮,榨干它的价值。
而那些百年老普洱,即便茶友们舍得,也不建议喝。
一罐三十年前生产的,未开封、包装完整的罐头,想来没人愿意尝试。
而百年老茶,真真称得上是古董,其中的杂质、霉菌,都是未知数,茶友们敢喝吗?
在制茶技术已经成熟的当下,仍有不少茶友会将茶存坏,存出酸味、油味,更别说这百年高龄的老茶了。
若真是清朝流传下来的老茶,在当时不成熟的制茶、存茶条件下,既没有妥善的包装,也没有除湿干燥的设备和环境。
再经历了长时间的颠沛流离,很难保证品质。
不如就当它是一件旧时代的文物,存在家里。
毕竟,百年前献给皇帝的金瓜贡茶,如今也早已成了故宫博物院的一份子。
图片
《3》
循着问题,村姑陈也上网看了不少内容。
看完,更坚定了自己内心的想法。
大多数对百年老茶有狂热追求的人,并非真正的爱茶之人,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在一个开箱视频中,博主一边掀开简陋的树皮包装,一边介绍着所谓的百年老茶。
随着包装被揭开,一排灰黑色的茶饼,露了出来。
上面不知是霉菌还是灰尘的灰色物质,随着开箱人的翻动,似细雪一般落下。
“什么叫做真正有年份的老茶啊,什么叫经历了时间的沧桑。”
博主得意洋洋地夸耀着,仿佛这些煤炭茶,是什么金枝玉叶。
图片
镜头对准茶叶表面的杂质时,他也没忘了屏幕前的观众:
“有些人没见过、没听过,更不可能喝过。”
我想,这样的茶摆在面前,正常人都不会喝吧。
只可惜,博主已经完全沉浸在“百年老茶”的世界中。
连茶叶中受到惊吓,不断向外逃窜的蠹虫,都被他当做了炫耀的资本。
从茶叶的状态来看,这的确是老茶,但品质也是真的不好。
好像,突然能与前面那位提问的茶友共情了。
这种行为,实在难以理解。
图片
《4》
茶圈中,有一常见的谬误——茶叶越老越好。
土豆和黄瓜都是蔬菜,能存放的时间却不同,茶叶同理。
在不同工艺的影响下,茶类的保质期也有长有短。
像绿茶这类经过杀青的茶,当年喝最清鲜。
红茶、岩茶等茶类,虽然能存两三年,但由于工艺的特殊性,也不建议存太久。
以上这些茶类,过了最佳品饮期,茶叶品质会不可避免地下滑。
图片
之前村姑陈手上有一罐上好的龙井,就因为没及时喝,白白浪费了。
收拾茶柜时,误将这罐茶放在角落,等到三年后再取出来时,茶叶早就发黄变质。
吃一堑,长一智。
至此之后,绿茶一类需要尽快饮用的茶,都会存在一个专门的柜子里,再用标签标注好时间,定期检查。
六大茶类中,只有白茶与黑茶,具备长期储存的特性,越陈越香。
那些主张茶叶越老越好的人,大概是将茶叶的价值完全与年份挂钩了。
老茶确实比新茶更稀有、更值钱,但这一切,都建立在茶叶品质的基础之上。
否则,那些做旧出来的“三十年陈老白茶”,为什么还能卖出十几块的价格?
图片
《5》
有时,端着青花小杯品茶,也曾幻想着香山居士对坐于前。
一起吟诵那句,“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
您的这杯茶,算是寄到了,从一千多年前,“寄”到了我们手中。
普通茶友,没必要追求什么百年老茶。
入手门槛高不说,品饮价值也不如近几年的茶。
乾隆爱喝西湖龙井,雍正爱喝普洱,这些茶叶,难道现在喝不上吗?
制茶工艺流传至今,不断优化,说不定,如今的茶叶,比皇帝曾经喝的,还要好喝。
因此,不必盲目追求年份,这是最好的时代,当下的,即是最好的。
更好的老茶,在未来。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卓信宝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