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历史中,有一些英雄人物的事迹,经过岁月的流转,依然让人感到肃然起敬。无论是被誉为“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刘胡兰,还是“舍身为国,永垂不朽”的董存瑞,他们的名字永远铭刻在人们心中。而另一位红军将领——侯中英,也无愧于历史的记忆。即使在面对敌人极为残忍的折磨时,他依然高声喊出“红军万岁”,以一种坚定的信念,展现出革命精神的伟大与不屈。
侯中英,1900年出生于湖北省阳新县。十岁时,父亲因劳累过度去世,母亲随后改嫁,年幼的侯中英只能跟随伯父生活。伯父家境贫寒,本就负担沉重,哪里还有余力让侯中英继续上学?然而,幸运的是,附近的私塾老师心地善良,决定免费收留侯中英继续读书。尽管如此,14岁时,为了减轻家中的负担,侯中英最终放弃了学业,进入了四维煤矿工作。
展开剩余80%矿工的生活极其艰难。狭窄的矿井充斥着刺鼻的煤尘,昏暗的煤油灯摇曳不定,随时可能熄灭。侯中英和其他矿工们每天都在这种恶劣环境下,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而薪水微薄,矿主对他们的态度冷漠无情。有一次,矿井发生了塌方,侯中英亲眼目睹了一名工友被埋在煤层下。矿主不仅没有采取任何措施,更将愤怒的工友赶走,甚至扣掉他们的工资。这一刻,侯中英彻底意识到贫苦人民的生命在压迫者眼中一文不值,也在心中埋下了反抗命运的不甘。
1924年,侯中英参与了当地同志创建的“龙山书社”,并受到新思想的熏陶。两年后,随着北伐军攻占阳新,侯中英决心加入北伐军,投身于革命事业。此后,侯中英参与了震撼历史的南昌起义。在这场起义中,装备严重不足,士气动荡,甚至有不少士兵在艰苦环境中选择退缩。但侯中英毫不动摇,始终冲锋在前,亲自捕捉逃兵,愤怒斥责他们:“我们拼命,你逃命?”他坚信,为了革命事业,自己必须不惜一切代价。
1928年1月,侯中英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他受命回阳新开展武装斗争。他毫不犹豫地承担起了这一艰巨任务,并以无畏的姿态深入敌人的民团。在民团中,他以老实人的形象混入其中,利用每天与团丁们接触的机会,详细了解敌人的情况。几个月后,他带领同志们成功突袭民团,并顺利将其改编为红军的一部分。随后的几个月,红十二军逐渐壮大,侯中英带领这支队伍,士气高涨,作战勇猛。
1931年,侯中英被任命为红三军团第一师师长。他的出色领导让红三军在第一次围剿中屡次胜利,得到了广泛的赞誉。特别是在攻打赣州的战斗中,侯中英展现了非凡的智慧和勇气。面对敌人的坚固防线和隐藏的地道陷阱,他没有轻易改变战略,而是决定果断出击。在激烈的战斗中,侯中英与敌军展开了殊死搏斗,最终打破了敌人的防线。然而,敌人通过地道发起了反包围,造成了大量红军伤亡。尽管如此,侯中英依然在战斗中拼尽全力,亲自指挥撤退,确保战友们能够安全撤离。
在撤退过程中,侯中英不幸被敌人抓捕。关于他被捕的过程,有各种不同的说法。有目击者称看到侯中英躲进了废弃的屋子,也有说他是被一个曾受过他恩惠的叛徒出卖。被俘后,敌人并没有立即杀害侯中英,而是先试图通过软硬兼施的方式收买他,但侯中英毫不动摇,坚决拒绝叛变。
敌人转而采取极端的酷刑,对侯中英进行惨无人道的折磨。他们先用皮带抽打他,每一鞭都让他的身上留下深深的伤痕,鲜血染红了衣衫。但侯中英依然紧咬牙关,一声不吭。接着,敌人用麻绳将他吊起,抽打他的脚心,还用竹签插进他的十指。即便是在这样的痛苦中,侯中英依然没有屈服。在接下来的折磨中,敌人割下了他的耳朵,甚至用刀片挖掉了他的眼睛。面对这份难以想象的折磨,侯中英依然坚持高喊:“共产党人不怕死!”
最终,敌人彻底失去耐心,将侯中英带到南京刑场,用刀割开他的腹部,将他的肠子拉出。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侯中英依旧不忘革命的初心,用尽最后一丝力气高喊:“红军万岁!共产党万岁!”他的声音响彻了整个南京,成为革命历史中的永恒之声。
1932年3月,侯中英英勇牺牲,年仅32岁。他的牺牲在当时并没有立刻被人知晓,直到很久后,阳新县的大箕铺村民才得知这一悲痛的消息。为了纪念这位为革命事业献身的烈士,乡亲们在村中立碑,刻下了:“侯中英烈士,血洒赣南,忠魂不灭。” 这一碑石至今矗立,见证着这位伟大革命先烈的英勇与忠诚。
发布于:天津市卓信宝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