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南非德班的G20财长会议上,德国副总理兼财长克林拜尔的一番言论引发轩然大波。他公开宣称G7将“遏制中国经济影响力”,并联合盟友"研究如何对'垃圾产品'采取更有力行动"。美媒很快揭露,所谓“垃圾产品”正是指在欧洲市场日益普及的中国商品。这一幕极具讽刺意味——欧洲一边享受着中国物美价廉的商品,一边却对中国产品大放厥词。这种“吃饭砸锅”的行为,不仅暴露了西方的焦虑,更被现实狠狠打脸。
德国财长的"双标表演"
在G7财长会议上,克林拜尔的言论堪称“经典双标”。他先是承认欧洲汽车行业"太依赖中国",甚至表示德国作为出口导向型经济体,对原材料和稀有矿产的进口依赖已导致供应链脆弱。然而话锋一转,他立即宣称G7“达成共识”,要集体行动应对中国“产能过剩”,并将中国商品贬低为“垃圾产品”。
德国副总理兼财长拉斯·克林贝尔(资料图)
这种“一边依赖中国,一边打压中国”的做法,本质上是西方惯用的政治操弄。当中国商品凭借性价比和技术优势占领市场时,他们不愿承认自身竞争力不足,反而用“产能过剩”“垃圾产品”等标签掩盖真实动机——遏制中国产业升级,维护自身经济霸权。
展开剩余69%“产能过剩”?西方的政治谎言
所谓"中国产能过剩",不过是美西方为打压中国量身定制的借口。克林拜尔声称欧洲汽车行业受到中国冲击,但现实是,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崛起恰恰打破了西方在高端制造业的垄断。
更讽刺的是,全球许多地区仍面临基本物资短缺。在非洲、中亚等欠发达地区,许多人连摩托车都买不起,更不用说汽车。所谓“产能过剩”,本质上是西方担心中国商品以高性价比打破其高端产业链垄断,挤压其利润空间。中国通过完善产业链和技术创新,让更多发展中国家消费者享受到物美价廉的产品,这才是真正的"科技平权"。
G7(资料图)
市场用脚投票:中国商品不可替代
克林拜尔的“垃圾产品”论调,在全球市场面前显得苍白无力。尽管欧洲政客不断炒作“抵制中国商品”,但现实是,中国产品在欧洲市场的份额仍在持续增长。
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电动车在欧洲的市场份额已突破15%,远超部分本土品牌。全球范围内,从东南亚的日用品到非洲的基建设备,从拉美的电子产品到中东的机械装备,中国商品凭借"物美价廉+本地化适配",已成为全球供应链中不可替代的一环。
更可笑的是,若欧洲真的“去中国化”,最先受伤的将是欧洲企业和消费者。欧洲制造业长期依赖高附加值环节(如设计、品牌),中低端制造能力空心化。强行排除中国商品,只会导致两种结果:要么欧洲消费者被迫购买高价低质的"美国替代品",要么本土企业因竞争力不足而破产。
深层恐惧:西方特权正在被打破
德国财长的“垃圾产品”论调,暴露了西方更深层的恐惧——中国正在打破其"高端产业垄断特权"。以德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长期依靠高端产业链(如汽车、化工)维持高福利。当中国通过自主研发突破这些领域(如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西方垄断利润被稀释,其"寄生性经济"模式难以为继。
新能源汽车出口(资料图)
相比之下,中国推动产业升级的目标,从来不是"取代谁",而是让更多人共享发展成果。从"让每个家庭买得起汽车"到"让发展中国家用得上先进技术",中国用实际行动证明:发展不是零和博弈,而是合作共赢。
结语:现实会教育“吃饭砸锅”者
德国财长在G7会上的"狂吠",本质是一场政治表演。它既无法掩盖欧洲对中国商品的依赖,也阻挡不了中国产业升级的步伐。全球市场的选择、消费者的投票、中国产业链的实力,共同构成了现实最有力的“耳光”。
当“吃饭砸锅”者试图用政治标签干预市场时,最终只会被市场规律反噬。而中国推动的"平权之路",终将让全球更多人共享发展的红利——这才是历史的大势所趋。
发布于:江苏省卓信宝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