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7日,伦敦肯辛顿宫的镁光灯下,英国首相与德国总理签署《肯辛顿条约》,这份长达87页的文件不仅规划了联合生产"台风"战斗机的工业蓝图,更在第4条以黑体字明确:"当任何一方遭受武装攻击时,另一方将动用所有必要军事手段提供援助"。
三个月前,法国与波兰签署的《华沙防务协定》同样石破天惊——当遭遇网络攻击、能源断供等"混合威胁"时,双方将在72小时内启动联合军事响应机制。
这些协议的本质,是欧洲大国在北约框架外构建独立防务体系的宣言。德国马歇尔基金会研究员皮埃尔・莫尔指出:"当德国选择与英国共享导弹技术,当波兰跳过北约直接与法国绑定,北约第五条集体防御原则已被实质性架空。"
更具象征意义的是,英法签署的《诺斯伍德宣言》首次实现核力量战术协同,规定对两国核心利益的攻击将招致联合核反击,这实际上形成了"欧洲版核共享"模式。
展开剩余77%尽管欧洲国家雄心勃勃地推进防务自主,但现实困境如影随形。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推动的"能力目标2025"计划要求成员国将军费提升至GDP的5%,但2025年峰会通过的"灵活执行"条款,实则为各国各行其是开了绿灯。
荷兰测算,要达到这一标准每年需额外投入160-190亿欧元,而其中大部分资金将流向美国军工企业——过去五年,欧洲从美国购买的武器数量是内部交易额的3倍以上。
德国的选择颇具代表性:一方面承诺将军费提升至GDP的3.2%,另一方面却拒绝向乌克兰提供"金牛座"巡航导弹。
这种"选择性武装"策略,被柏林智库解读为"保留战略进攻能力"。更值得玩味的是,德国与丹麦签署的《基尔安全协议》,明确将波罗的海防务纳入德丹联合指挥体系,而美国在该地区的军事存在正被逐步边缘化。
北约的困境与苏联解体存在惊人的历史相似性。1991年苏联解体前,各加盟共和国签署的《别洛韦日协议》同样充满理想主义色彩,却在三年后演变为俄乌之间的领土争端。
如今的北约成员国正重复着类似轨迹:2025年英德条约墨迹未干,德国联邦议院就通过法案,允许向英国出口经过改装的"豹2A7"坦克,这种"技术阉割版"武器被波兰军事观察家视为"为未来冲突预留后手"。
美国的态度转变加速了这一进程。哈佛大学教授斯蒂芬・沃尔特指出,北约存在的根本逻辑——防止欧洲出现霸权国家——已不复存在。
欧洲5亿人口、15万亿美元GDP的经济体量,完全有能力自主防御俄罗斯的常规威胁,而美国更希望将资源投向印太战场。
这种战略重心转移,在特朗普政府的"5%军费门槛"要求中表露无遗:与其说是加强联盟,不如说是为退出北约寻找借口。
当前的乌克兰战场正重演阿富汗战争的历史逻辑。2025年欧盟对乌军援同比下降41%,德国为此额外支出占GDP的1.9%,而北约内部对"胜利"的定义出现12种不同版本。
华沙防务分析师卡米尔直言:"乌克兰正成为欧洲的越南。当德国保存'金牛座'导弹拒援乌克兰,当英国削减坦克援助规模,他们都在为后北约时代储备实力。"
这种消耗战不仅拖垮欧洲经济,更暴露出北约战略目标的彻底迷失。
北约的解体不会是突然死亡,而是慢性衰亡。2025年北约峰会已显露出这一趋势:虽然通过了5%军费目标,但成员国对"能力目标2025"的具体实施细则争吵不休,最终妥协方案允许各国根据自身情况调整投入比例。这种"灵活执行"原则,实际上为成员国各行其是打开了缺口。
未来的欧洲防务可能呈现"双轨制":英德主导的"北海联盟"与法意牵头的"地中海安全共同体"并存,两者既竞争又合作,共同构成欧洲自主防务的基石。
这种格局下,北约可能沦为"安全咨询机构",其军事职能被新兴组织取代。德国总理默茨在2025年7月访英时宣言:"欧洲安全必须掌握在欧洲人手中。"
这句话被刻在《肯辛顿条约》序言——它既是新秩序的出生证明,也是旧联盟的死亡通知。
在布鲁塞尔北约总部走廊,悬挂着首任秘书长伊斯梅勋爵的名言:"赶走俄国人、请来美国人、压制德国人。"
七十年后,俄国人仍在,美国人已走,德国人正主宰棋盘。当英国与德国在肯辛顿宫握手签约时,他们不是在缔结盟约,而是在签署北约的死亡证明。
这场没有硝烟的葬礼中,真正被埋葬的不是军事组织,而是一个失衡的时代。而欧洲的黎明,正从旧秩序的裂缝中透出第一缕光。
发布于:河南省卓信宝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